一般散戶操作的方法,概括而言,就是趨勢投資(momentum trading),見高就追,見低就沽,以價格(price)而非價值(value)為着眼點,着重把握時機(market timing);相反,大型機構投資者,以資產分配為核心,有系統地「投資組合再平衡」(rebalancing),期望做到高沽低買,以長遠價值而非短期價格為目標。
這兩種不同的操作方法,可以說是南轅北轍。能為自己建立一個有系統的機制,在這個動盪的市況中,更有其重要性。
過去一年,A股(滬深300指數)的回報超過120%,港股(恒生指數)也有起碼30%的回報,而且市場的波動性不少。通常這個時候,有貨(持股票倉)的,由於已經獲利甚豐,會容易繼續傾向看好後市,相反,如果沒有貨或者是不夠貨的,卻容易心理上希望這個是泡沫,既然之前沒有參與,就更不願意這個時候入場。
持貨獲利而不減持,使整體組合比例不變,就等於見價高就看好,趨勢而行,而非逆向投資;完全沒有貨卻堅持不買股票,就漠視了資產配置的重要性。
「投資組合再平衡」為何如此重要?投資者又該怎樣平衡資產配置?
延伸閱讀:《如何食盡牛市升浪》
https://junkrandom.wordpress.com/…/%E5%A6%82%E4%BD%95%E9%A…/
網上圖片